.png)
我的學茶之路,從籌建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開始。而在籌建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開頭,最令人難忘的是我和老楊(楊孫西會長)頂著十二級颱風去福建請一位顧問,這位顧問就是後來被譽為中國茶界傳奇的張天福先生。張天福先生是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特別向我推薦的。熊總長是國內外著名的解放軍儒將,學富五車,人脈廣泛。2008年3月初我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去他家中看望他和夫人。當他聽我說到要在香港成立推廣茶文化機構時,他馬上提到張天福先生,說你一定要趕緊去請教天福先生,天福先生是當今中國茶學界泰斗,馬上就是一百歲了。我回到香港立即向老楊報告,老楊聽說他福建家鄉有此奇人,很是驚㤉,決定儘快同我前往尋訪。於是我請香港文匯報福建辦事處主任黃若紅負責瞭解情況並聯繫安排。
.jpeg)
經我們香港文匯報福建辦事處記者瞭解,張天福祖籍福建,1910年出生于上海名醫世家,是獨生子。父母希望他繼承醫學,成為濟世救人的醫生。但他卻揪心祖國農業落後,立志以農報國。1932年在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後滿懷理想回到福建老家崇安(今武夷山)投身茶業。他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福建省第一個全國規模最大的集茶葉生產、科研、推廣、銷售於一體的示範茶廠,並開闢了4000多畝的新式茶園;他設計、創造中國第一台手推揉茶機,結束了中國茶農千百年來用腳揉茶的歷史;他古稀之年攻克烏龍茶製作在溫濕度上“靠天吃飯”的世界性難題,使烏龍茶做青工藝實現從人力到機械化再到電腦程式控制化的歷史性飛躍,產值增長幾倍甚至十幾倍。他對福建省茶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90年後,張天福雖年屆八旬,但仍致力於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宣導。建立大規模茶廠,建立中國的茶葉標準,打造世界級的中國茶葉品牌,是張天福茶業興國的最大心願。《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將張天福列入中國十大茶葉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稱他為:「茶學泰斗」。

記者直接聯繫到張天福先生,天福老人歡迎我們早日前往見面交流。我和老楊原計劃當年6月前往福州。但那年颱風似乎特別多。福建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公里,我國許多颱風都在福建登陸。2008年6號颱風「風神」6月下旬影響福建西部和北部,緊接著7號颱風「海鷗」又於 7月中旬在福建沿海登陸。我們行期因颱風一推再推,7月底終於預定了28日從香港飛福州的航班。誰知臨近又得知8號颱風「鳳凰」會於28日在福建省福清登陸,近中心最大風力12級。我們又改了29日香港飛福州航班,因為按預報「鳳凰」28日晚就登陸。那知道這只「鳳凰」28日半夜在福建登陸後橫穿福建,在福建境內滯留打圈,29日上午福州長樂機場風勢雨勢較28日更為強烈,導致100多個航班被延誤或取消。香港飛福州航班全部延誤直至最後被取消。我和老楊先是在香港機場貴賓室等,後又在機場富豪酒店開了房等,折騰一天未能走成,只好深夜回家待第二天淩晨再到機場碰運氣。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定29日晚在福州請我們吃飯,飯局也只好順延至7月30日中午。7月30日一早我們趕到香港機場,因福州風雨減緩,我們的航班竟很快就起飛了,我們喜出望外。不料飛機到達福州上空,盤旋許久不能降落。機場稱降落導航設備被颱風吹損,正在搶修。航班被迫折返香港。一小時後重新起飛,中午十二點多才終於幸運降落福州。趕到盧展工書記午宴餐廳己是下午一點,我們連連道歉,盧書記則笑著打趣說貴人出門招風雨。席間我們說飯後要趕去看張天福先生,盧書記立即表示他也早就想去看這位老茶人,因故一直未能去,今天他一定要陪我們一同前往。因颱風耽擱,我們當天還要趕去杭州,大家匆匆填飽肚子就出發了。

我們一行來到福州老城銅盤路五鳳社區張天福老人家中,98歲的天福老人巳在家中等候多時。他一人鰥居在略顯陳舊普通居民樓裡,住的是一個面積不到80平方米的小三間套,斗室中到處堆放著各式茶葉樣品。廳房很小,我們幾個進去就擠滿了。廳裡掛著他對中國茶文化總結的「儉、清、和、靜」四字條幅。天福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謙和儒雅,十分健談。他帶我們去看他的評茶室,房間約只有七、八平方米,一條長桌上擺了一排10只泡茶的蓋碗。據說他喜歡多種茶一起泡了盲評,他對每種茶的產地、品種及特點都會說得很准。天福老人那天一絲不苟地為我們依次沖泡了白牡丹、鐵觀音、大紅袍、普洱茶、蜜蘭香、錫蘭茶、純金茶、正山小種、阿里山茶、軟枝烏龍等十種中外名茶,並一一介紹了各種茶的特點,讓我們品鑒。他言語清晰,動作敏捷,一點都不像一位百歲老叟。

張天福主張不要追求做極品茶,而要追求提高一般茶葉品質的工藝。選用簡單而平常的茶,可以宣導節儉而樸素的生活理念。杜絕奢華,興茶富農,才是功德無量。我們鄭重邀請天福老人擔任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顧問,他欣然應允,並為協會題寫了他感悟的中國茶禮「儉、清、和、靜」四個字。天福老人講起茶來,如數家珍,既充滿知識又饒有風趣。只因急於趕場,無奈依依惜別。盧展工書記告別時私下向我表示,想不到你們頂著十級颱風來拜望的茶界泰斗,在福州的居住條件會如此寒酸,他一定會很快加以改善。

後來聽說我們從香港頂著颱風飛去福州拜訪張天福先生,在福建省和內地茶界被傳為佳話。在盧展工書記的重視和關心下,張天福老人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都得到很大改善。盧展工書記從此也學茶講茶,大力支持茶業發展。他因在福建創建海峽西岸經濟帶而聞名,他支持開發的一款頂級岩茶就叫「海西一號」。後來他去河南任省委書記,又支持開發了名茶「信陽紅」。

天福先生名聲日隆,人逢喜事精神爽,100歲時迎娶了58歲雜技演員張曉紅。張曉紅很健談,還不時表演她拿大頂、翻筋斗等雜技絕活兒,老夫少妻恩恩愛愛。2017年6月4日,張天福先生于茶壽之年在福州去世,享年108歲。古時祝壽有喜、米、白、茶壽之說,茶壽為最長壽。喜壽77歲,因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壽88歲,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壽99歲,百字少一為白字。「茶」字的草字頭雙「十」相加為“二十”,中間的「人」形似「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茶壽為108歲。張天福先生常說飲茶養人,自己是「飲茶長壽的活標本」。他的一生就是茶的傳奇,自韶齡始,研究茶、種植茶、製作茶、傳播茶,孜孜矻矻88年有餘,茶事不衰,生命不息。一葉香茗伴百載,儉清和靜人如茶,成為張天福一生親茶的最好寫照!
專欄作者簡介
張國良先生是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執行會長;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監事長;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永遠名譽會長。國際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曾任香港文匯報社長;新華社秘書長,參考消息總編輯,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主席,中國報業協會第一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