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專欄 |良心茶遊記(四)香港成立中茶協

中茶協/25/11/2022

我和楊孫西會長從福州回到香港沒幾天,又趕去北京出席奧運會開幕式。奧運開幕式對中國茶文化的宏大展示催人奮進,加快了我們籌建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中茶協)的步伐。開幕式後第二天,我和楊孫西會長就在北京展開拜訪活動,為中茶協邀請榮譽、名譽會長和演講嘉賓。

楊孫西會長認為,我們中茶協的成立大會,必須請到一位國內外都知名的重量級文化大家來發表關於中國茶文化的主旨演講。我立馬就想到了我的老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許嘉璐副委員長是我們江蘇淮安人,曾任民進中央主席,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是著名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化活動家。長期從事古代文化學的教學與研究,主持過《二十四史全譯》等大型文化工程,是中外聞名的文化學者。許嘉璐先生對中國茶文化也深有研究,發表過很多有關中國茶文化的演講和文章,是國內外公認的茶文化大家。他最早提出,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文化為主幹的多元文化形態組成的「有機體」,而中醫學文化和中華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有機體的「兩翼」,共同構成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一體兩翼」。我和嘉璐委員長在香港陽明山莊初次相識也是因茶文化結緣,他在我們江蘇老鄉聚會講文化,包括茶文化。後來我們在香港和北京多次見面,每次他都會談到茶文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2004年在北京,作者同許嘉璐委員長討論中國傳統文化

但嘉璐先生是國家領導人,邀請來香港出席一個茶文化的活動要經過很多部門批准,難度很大。根據我的經驗,此邀請絕不能一開始就通過官辦,如照例牌寫報告給某個部門批,被那個部門否了就沒戲了。我決定先同嘉璐先生溝通,如他同意來就好辦了。嘉璐先生在電話裡聽我報告香港要成立中茶協推廣茶文化,連連大聲說是大好事。我隨即提出邀請他來成立大會演講茶文化,他答應努力爭取。楊孫西會長得知非常高興,要我趁熱打鐵,陪他一起登門拜訪嘉璐先生,當面鄭重邀請。

作者和楊會長在北京拜訪許嘉璐先生

2008年8月9日,我和楊孫西會長應邀到北京北辰西路嘉璐先生的家中拜訪,正好他在香港工作的女兒亦群也在家。嘉璐先生非常熱情,親自端茶倒水。他講起中國茶文化,興致勃勃,滔滔不絕,從歷史講到當下,從國內講到國外。他強調,在中華文化無數文化形態中,最全面、最系統、最具體、最切身的,當屬中醫和茶文化。他同時認為,香港有喝茶習俗和文化,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平臺,也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橋樑,中國茶文化國際文流協會在香港成立有重要意義,是香港傳承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里程碑。我們趁機面請他擔任我們協會榮譽會長並在成立大會演講,他當場應允說,只要是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事,他一定支持。他還爽快地表示所有審批出境手續都由他搞定。

我們在北京還請到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務副主席李蒙任協會榮譽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會長 熊光楷上將和著名紅學家、國學大師文懷沙等任名譽會長。

邀請熊光楷上將擔任中茶協名譽會長

回到香港後,我和楊會長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中茶協成立大會的籌備工作。我們首先聯絡確定了六位創會名譽會長,他們是香港大型體育活動委員會主席洪祖杭,香港省際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林樹哲,香港僑屬各界聯會會長馬介璋,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會長楊釗,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會長吳良好和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蘇樹輝。他們都是全國政協委員,都愛喝茶,都很支持成立中茶協,並都慷慨解囊。

作者與名譽會長施子清、計佑銘、馬介璋合影

接著我們又邀請到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著名作家查良鏞(金庸)先生、香港大學徐立之校長和全國僑聯副主席陳有慶先生等擔任名譽會長。

邀請饒宗頤和金庸擔任名譽會長

考慮到協會今後要經常同內地各產茶大省聯繫,我們還聯絡邀請了內地一些產茶大省的領導擔任協會名譽會長。他們中有原浙江省政協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原江西省省委書記舒惠國,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張家坤,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鄭牧民,和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顧伯平等。
2008年11月25日,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成立大會終於在香港志蓮淨苑之南蓮園池隆重舉行。志蓮淨苑位於香港九龍半島的鑽石山下,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坐北向南,背山面海。這座寺院最初由葦庵法師于1934年建立。原址為富戶陳七之花園別墅,因陳氏敬慕佛教,廉價將別墅售予葦庵法師。葦庵法師擔任住持期間,雖逢戰亂,仍不畏艱辛,維持苑務,渡過難關。1946年志蓮淨苑正式確定為「女眾十方叢林」,為比丘尼提供安心修道的地方。1948年寺院開辦免費學校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1957年又開辦不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的民眾。此後一直致力安老、教育、社會福利及宗教文化等事業。1989年志蓮淨苑開始整體重建,工程歷時十年,先後興建安老院、大禮堂、露天劇埸、佛寺建築群和公園等。1998年1月,仿唐全木構造的寺院建築群開光開放。2000年5月全部重建工程竣工。寺院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以唐代木結構建築為特色,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寺院仿唐建築分兩進,是以四合院形式,順依山勢而建,南面為山門所在,氣勢開揚;東邊有回游式山水園景,曲徑通幽;西邊有唐式柘山水庭園,禪味盎然。山門首進是四個蓮池,盛放朵朵芙渠,表示人間淨土的所在。穿過敦煌經變式 「只樓加一殿」佈局的天王殿和其左右的鐘鼓樓,便是第二進建築群,亦全寺的中心點。壯嚴渾厚的大雄寶殿,兩旁配觀音殿和藥師殿,使主殿倍覺巍峨。第三進是收錄大量佛教珍貴文物的藏經閣和法堂。志蓮淨苑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在寺院東北面高處,聳立著一座寓意崇德報恩的七層萬佛寶塔。整個建築群根據中軸線平均分佈,完全按照唐代建築風格。設計是仿照敦煌壁書第一百七十二窟所繪書的西方淨土經變圖及中國、日本現存的唐代寺院建築物揉合而成,盡顯中國建築藝術中虛實互濟、天人合一的精神;是內地、香港和日本設計專家的心血結晶。

香港志蓮淨苑,中茶協舉行成立大會之地

志蓮淨苑是一座寺院,南蓮園池則是一座古典式園林,兩者相互毗鄰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群。南蓮園池占地35000平方米,以始建于隋代、確立于唐代的山西省絳守居園池為藍本,並根據唐穆宗長慶三年(西元823年)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及學者專家的研究為依據,重新建構唐代園林的藝術特色。南蓮園池的佈局以水為主體,堤谷地貎為骨架,花木柏槐等植物為主題,按唐代詩人柳宗元提出的「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原則,以山石、樹木、花草、亭閣、泉水作為設計特色,其造園手法小中見大,在鬧市尋幽的咫尺之地,營造出古樸自然的山水園林。據說志蓮淨苑及南蓮園池的所有木工活,都是由安徽人承擔。安徽工匠1997年就到了,基建高峰期最多有七、八十人。至今,那裡仍常年駐有10多位皖籍工匠,負責日常維修和佛事活動佈置。香港特區政府2011年底將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申遺報告提交於中央政府。2012年11月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雖然位處繁華喧鬧的九龍中心區,但別具寧靜平和的氣息,凸顯都市里的一片淨土。在這裡展示中國茶文化,真有一番茶禪一味的氛圍。選址者別具匠心也。

香海軒,遍山都是桂花、百合、九裡香等香樹

成立大會在香海軒的焚香、奏樂中開始。香海軒坐落于園池南方,靠著香山,香山上遍山都是桂花、百合、九裡香等香樹,香味彌漫,故稱香海軒。軒前的中廳為唐式木結構建築的四合院建築,由神殿開敞空間而成,房頂為硬山布瓦頂;中廳配備石頭老樹,草坪披,幽雅怡人;內苑為多功能當代房屋建築,總面積約176平米,能容納180個座位。成立大會嘉賓粒粒皆星,軒內座無虛席,廊下也站滿了人。我特別請來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節目主持人楊錦麟當大會主持。

嘉賓合照,成立大會嘉賓粒粒皆星

楊孫西會長首先致辭。他一開頭就闡明了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成立之目的,弘揚中國茶文化和促進中國茶產業,利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平臺,以茶會友,推進國際茶文化交流,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美德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他認為,中國茶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致清導和,很為世人所接受,足以廣傳天下。源自中國的日本茶道就提倡「和、敬、清、寂」。中國茶傳入歐洲,亦影響了當地的民俗,不產茶的英國成了茶葉經銷大國。楊會長表示,香港中茶協計畫與內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各茶文化團體開展互訪交流,組織高水準的茶文化講座、研討和表演,舉辦名山名茶、茶具茶器和有關茶的書畫藝術等展覽,大力支持香港普及茶文化活動,以各種形式積極推動中國茶文化的國際交流和海外傳播,努力促進香港成為中國茶文化之都。
接著就是許嘉璐副委員長發表主旨演講。許嘉璐演講以「中國所特有的茶文化必將走向世界」為題,以精闢獨到的角度剖析了茶葉產於中國的淵源、歷史如何賦予茶以文化內涵、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文化精神,指出了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促進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責任、思路和方法。他希望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利用香港中外交流平臺和一國兩制的優勢,突破習慣的語言和模式,吸收他國的文化形式和表達方法,與各國人士共同探究適合西方社會的品茶和瞭解中華文化的方式。用創新、靈活的方式方法,開展雅俗共賞的活動,並在各項活動中體現茶文化在倫理、養生、審美等方面的獨特之處。

榮譽會長許嘉璐以「中國所特有的茶文化必將走向世界」為題作主旨演講

大會在雲南普洱茶藝表演中結束。大會結束後又同時在松茶榭和龍門樓舉行了兩場品茗會,分別由福建省人大副主任張家坤和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顧伯平講茶。松茶榭位於蒼塘北岸,是園中較大的一組建築,也是園池內一組重要的唐式木構建築。由榭與臨塘的回廊圍合組成,中庭是一組以「須彌山」為主題的置石。龍門樓是一座翠綠的三層高建築物,屬於現代建築,樓頂是園池的最高點,登臨可以望遠。從龍門樓放目,眼底的南蓮園池山水橫披,瀑布高掛而下,彷佛是一條銀帶,串連無數明珠,為龍門樓披上如霧的紗簾。龍門樓還有素菜館,為香客遊人提供健康素食。大會晚宴就在這裡舉行。香港和內地、臺灣多位政商界領袖和文化界名人出席大會,暢談喝茶之道。眾多媒體記者競相釆訪報導,在香港掀起一陣中國茶文化之風。特別是楊孫西會長對記者透露的「品茶秘訣」,引起許多茶友的關注。

時任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顧伯平在龍門樓講茶

楊孫西會長出身茶業世家,在武夷山有著名茶企。他數十年堅持的茶經是,「每天清晨,喝福建大紅袍,香醇回甘,令我精神奕奕。午飯後,泡一杯西湖龍井,碧綠清澈的茶湯,甘香如蘭,幽而不冽,使我懷襟舒展、頭腦清醒。入夜,會喝普洱,其性溫和,助我心寧意靜,安然入睡。多年的習慣,使我真切感到飲茶確實如《神農本草》所說,『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他還坦露,「我喜歡在家鄉的靈山秀水間,品嚐武夷岩茶,細細體味它的岩韻風骨,感歎茶這精靈如何把山嵐風月的精華融入其中!我也喜歡偷得半日之閒,約三五知己,沖泡功夫茶,靜心回味創業的甘苦,親情的可貴,品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真諦,感悟人生的價值。我嚐過的黃山毛峰、六安瓜片,清秀脫俗;正山小種、祁門紅茶,香高艷麗;白毫銀針、牡丹雀舌,清鮮醇美;它們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神韻,真個是『從來佳茗似佳人』,綠白青紅各自珍,教人心往神馳,浮想翩翩。人生如茶,茶如禪道。從容品茗清談中,才知道茶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凝聚了厚重的中國文化。」

楊孫西會長有自己獨特的茶經之道

專欄作者簡介
張國良先生是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執行會長;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監事長;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永遠名譽會長。國際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曾任香港文匯報社長;新華社秘書長,參考消息總編輯,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主席,中國報業協會第一副主席。

    新聞中心

  • 茶人專欄 |良心茶遊記(四)香港成立中茶協

    25/11/2022

  • 良心茶遊記(三)杭州談茶文化合作

    21/11/2022

  • 茶人專欄 | 良心茶遊記(二):頂著颱風請顧問

    18/11/2022

  • 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執行會長張國良先生的力作「良心茶遊記」隆重「開播」了。

    31/10/2022

  • 回歸之後,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的茶文化、茶產業進一步交融,開啟了茶業發展的新機遇。

    24/07/2022

視頻

  • 2021香港國際茶展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