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聯合雲南中茶茶業有限公司、中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發布中茶熟普PCS分類體系。
為了給新一代普洱茶愛好者以更為直接的選茶指引,三方成立了“評茶師-科學家”聯合項目團隊進行科技攻關,歷時2年,創建了“中茶熟普PCS分類體系(專利號:201811115597.9)”,並設計了中茶熟普品質數字化標識標籤,幫助消費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中茶熟普產品品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那款茶!
“中茶”熟普PCS分類體系(Process加工工藝, Component茶葉成分, Sensory品質特徵),依據熟普理化成分指標和感官品質特點將中茶熟普產品分為三大類:
1. 傳統發酵醇厚型:茶多酚(%)+6.5×咖啡鹼(%)≥32%,其湯色紅濃,香氣純正濃鬱,滋味醇厚飽滿,持久耐泡。
2. 傳統發酵甘甜型:茶多酚(%)+6.5×咖啡鹼(%)<32%,其湯色紅亮,香氣純正,滋味醇和甜潤。
3. 現代技術發酵型:茶褐素(%)≥12%,其湯色紅濃,滋味甘醇、細膩。

在三個分類基礎上,又細化了感官等級子標籤,即傳統發酵醇厚型、甘甜型、技術發酵型的厚滑度和甜度等級。用簡單清晰的數字等級,告訴消費者普洱熟茶的一些專業品質特徵。例如中茶熟普PCS34型,該產品厚滑度等級3,甜度等級4,屬於傳統發酵甘甜型。


“中茶”熟普PCS分類體系的建立過程
普洱茶是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照加工工藝及其品質特徵分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GB/T 22111-2008 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

普洱茶除了可以按照加工工藝分為生茶和熟茶以外,還可以按照茶園形態(野放型、生態型)、樹種(喬木型和灌木型)、產區(西雙版納、臨滄、普洱)、山頭(布朗、帕沙、南糯、易武、勐宋、景邁等)、產品形態(散茶、餅茶、沱茶、磚茶)和倉儲地區(昆明、北京、廣東、香港、馬來西亞)等進行分類。但是這些分類方法很難解決消費者,尤其是新一代消費者,在選購普洱茶方面因缺乏落地性數字化參考值而導致的普洱茶選擇困難症。
無論茶樹生長方式、茶樹品種、產區、山頭還是加工工藝,都是通過影響茶葉中內含物質組成最終影響茶葉感官品質和健康作用的。這也是中茶熟普PCS (Process加工工藝, Component茶葉成分, Sensory品質特徵)分類體系建立的理論依據。

根據這一理論依據,聯合團隊由資深茶人精選中茶熟普代表樣品,進行感官評審;由專業科學家團隊檢測茶葉關鍵理化成分,主要有茶褐素、茶紅素、茶黃素、總黃酮、水浸出物、咖啡鹼、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水分等,建立了“中茶”熟普“感官-成分”數據庫。通過相關性分析、通用全局優化算法,成功實現了數學建模,利用數學模型與感官品評兩者進行匹配,最終得出中茶熟普PCS體系分類公式。

厚滑度預測模型;(d)甜度預測模型.jpg)
在數學模型基礎上,中茶熟普PCS分類體系根據熟普發酵工藝及成品感官特徵的不同將中茶熟普分為傳統發酵醇厚型、傳統發酵甘甜型、現代技術發酵型三大類,並通過研究制定了相應的物質成分標準和數字化標識標籤;每一大類又可根據原料產區、原料級別、存放年份、陳化倉儲不同進行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子類,如下圖:

中茶熟普PCS分類體系的建立既是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雲南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及中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立足現代消費者需求、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也傳遞了中國茶葉有限公司為消費者奉獻高品質產品的美好願望。下一步雙方將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在“中茶”產品中的應用轉化。
本文(中茶熟普PCS分類體係發布);出處:中茶普洱茶,原文及鏈接:http://bit.ly/2xgbtmk,本文原標題:重磅|中茶熟普PCS分類體係發布